“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偶读生态办邱新华同志为退休老干部张正铭先生个人收藏集写的序言,我首先想到的是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的这句至理名言。张先生收藏集里的东西,虽然距真正意义上的文物艺术品收藏尚有一定差距,但轻轻拂去岁月尘埃,呈现在我们面的,分明又是一件不可多得,洋溢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独有精神追求、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稀世珍品。
2010年10月,发改委党组调派我到生态办工作时,张正铭同志离开工作岗位已整整二十年了。虽接触不多,了解甚少,但每当见面我都以张老相称。2014年8月的一天,张老提着一个非常简陋的纸袋来到我办公室,用那饱经沧桑且微微颤抖的双手拿出一叠材料,告诉我这是他整理的自己几十年工作的经历和荣誉,想留给后人,让我为其作序。张老的要求令我始料未及,忙说一定拜读学习,岂敢作序评论。几经推辞未果,诚惶诚恐领命。
张老1950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0年退休。退休前,曾任自治区计委(现发展改革委)国土处副处长、农业区划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科学顾问等,是生态办现有退休职工中,年事高,党龄长,受人尊敬的一位长者。
半个世纪以来,张老为农业机械化和农业资源区划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突出成绩。正如时任农业区划委员会主任的任启兴同志给张老的题词“耕耘大地经纬河川。”
《张正铭个人收藏集》是张老在2006年《张正铭论文.证书目录集》的基础上续写而成,属上下姊妹篇。和上篇比较,本收藏集内容更加丰富详实,图文并茂,全面、直观、典型地记录了张老半个世纪以来的工作历程,其中包括任命书、荣誉证书及聘任书、领导题词、名人信件、字条等方面的珍贵历史资料。我认真拜读收藏集及其六篇核心论文,感受颇深,认为这不仅是张老个人历史的总结,也是宁夏农业发展阶段性历程的浓缩,确有收藏价值。
张老只有中等文化程度,没有正规学历。建国初期先后在西北农训班、农业部农机班学习,前后加起来不到一年时间。五十多年来,他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主要靠个人刻苦自学,边干、边学、边写,以写促学,以学促干,注重实际,勇于创新。
196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农业科学技术会议”,把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列为第一项重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张老参加这次会议后,根据领导指示,牵头起草了《关于全区开展农业区划的意见》,由自治区科委报送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揭开了我区开展农业区划的序幕。从那时起,他在农业区划工作岗位上,辛勤奋斗了近三十个春秋,直至1990年退休。
上世纪60-70年代,张老在自治区农科所(今农科院)农机系主持工作时,曾编写了《宁夏农业机械化综合区划》及耕、整、播、收等田间作业专题区划;为《宁夏农业地理》撰写了《宁夏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布局》章节,为宁夏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谋划,受到了农业部、中国农学院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派专门工作组来宁,调查和总结宁夏开展农业机械化区划的作法、成效和经验,并指名他向国务院农机化领导小组汇报。中国农科院主办的《农业机械化通讯》全文刊登了《宁夏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布局》。农业部农机化局曾召开全国农机区划会议,把推广“宁夏农机区划的经验”作为会议中心议程。会后,他曾应邀到陕西、甘肃等省讲授农业区划课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在时任全国农业区划办主任的朱则民(1934年入党,曾在国家农业部门担任过多种要职,“文革”中受迫害)主持的一次全国农业区划会议上作了“关于开展地市级区划的意见”的发言,引起了朱则民的关注,对他发言中“基于县级区划,高于县级区划,突破农业区划”的提法很是赞同。会后,又约他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并指示他和山西区划办的一位领导共同主笔,起草了关于全国农业区划深入发展的意见。
进入耄耋之年,张老仍笔耕不止。2006年他与生态办其他同志一起,共同编写了200万字的大型文献资料《宁夏生态建设资料选编》。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大庆,他的三篇文章被选入有关献礼书刊,其中《贺兰山东麓的经济发展与黄河水资源利用》从历年1660篇论文中脱颖而出被选入《宁夏水利五十年》。
所谓盛世收藏,一般多指名家书画、青铜瓷器、古玉杂项等等。显然,张老的收藏,很是与众不同——他收集的是人生的历程、生命的足履,反映折射着事业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这是任何金钱都难以买到的精神藏品。读罢此集,一个共产党员对事业的忠诚执着、对修身立德的勤勉践行、对后人的激励启示,深深嵌入我的脑海,久久难以忘怀!(经动办王治平推荐)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