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优化营商环境
固原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经验做法
发表时间:2022-08-31   来源:优化营商环境和法规处     

近年来,固原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立足工作实际,锐意进取,守正创新,扎实推进不见面交易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服务理念,为企业群众减负、提速、增效,将交易质量和效率提升贯穿平台服务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始终,有序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为固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基础保障。

(一)改革的举措。根据国家、自治区、市关于加快推进电子化交易的工作要求,在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市交易中心联合新点公司研发上线了“古雁不见面”交易系统软件,在全区率先一次性实行所有工程建设、政府采购项目全流程电子化“不见面”交易,有效地破解了政府采购、工程建设项目“无范本”实行全流程电子化“不见面”开标、手工与电子化评标相结合的难题,实现了交易项目“无范本”全流程电子化“不见面”交易,同时研发的移动端投标人“标证通”APP,首次实现了“指尖上的交易”,走出了一条创新交易手段的新路子,属西北首创、在全国领先。

(二)改革的成效。一是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投标人不需到开标现场签到、解密投标文件和投送纸质投标文件、证件资料,可利用数字CA锁就地在计算机或移动APP“标证通”进行投标解密,节约因制作标书等而浪费的大量纸张和人工成本、办公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每年为投标企业节省差旅费、标书印刷费等费用500万元,降低了企业投标成本。二是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不见面”交易能使企业彻底摆脱地域限制,投标企业可在本地同时参与多个地区的投标活动,促进了市场竞争、激发了市场活力,为市场主体营造出更加公开透明、便捷高效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了交易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三是提高招投标效率,打通“最后一公里”。“不见面”交易实现了交易项目从注册、信息发布到招标文件下载、进场登记、投标保证金缴纳、投标、开标、投标文件解密、评标、评标信息公示等各个环节都在网上进行,各节点办理情况都在系统平台快速反馈,提高了招投标效率,打通了招投标活动的“最后一公里”。四是操作过程留痕,强化交易环节监控。系统对招投标全过程进行完整记载,将所有资料完整留存,通过视频监督见证对违规操作实时预警、及时纠正,方便了招投标行业监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现场对招投标活动的实时监控和后续检查,保证招投标监管适时准确、全面到位。五是标书详细分析,锁定违规线索。系统自动记录用户硬件特征码、工具软件及软件身份码等,将该信息和投标文件实施捆绑,评标时对这些不应该雷同的信息,进行识别比对和详细分析,可有效锁定违规线索。六是信息公开透明,实现阳光运行。招投标活动中涉及的所有环节均可在网上进行,交易各方均可登录系统,实时了解掌握与其相关的各类公开信息,避免了因信息不畅造成的暗箱操作,实现了招投标的阳光运行。七是交易信息自动采集,为开展大数据分析奠定了基础。在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八是违规成本加大,助推行业诚信。网上招投标系统以企业诚信库为支撑,弄虚作假企业一经确认,将列入黑名单库并上网公示,系统将对其信息通道自动关闭,在以后投标活动中无法获得网上报名资格。加大了投标企业的违规成本,使得投标企业更加珍爱投标信用记录;同时,通过投标单位对建设单位的信息反馈,有效遏制建设单位对工程款的恶意拖欠,有助提高建设单位的诚信建设;完善评委评价体系,有利于监督评委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操守。九是减少人员聚集,符合疫情防控要求。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全流程电子化“不见面”交易充分利用了网络信息技术,确保在疫情等特殊情况下能正常交易,有效减少了人员聚集,符合落实疫情防控期间减少人员流动和聚集的要求,避免疫情传播风险,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目的。十是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节约人力和时间。目前,中心设计每天开标能力为27场次,18个评标室每天至少可安排27个项目,比过去翻了一番,从现在运行情况看,每周安排3天时间交易,正常情况下完全能满足招标(采购)人的需求,节约了一定的人力和时间,为落实中心其他工作提供了保障。


固原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远程异地评标建机制、防风险、遏制行业乱象

(一)基本案情。2022年7月6日,闽宁合作宁夏固原市与福建厦门市、漳州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合作暨远程异地评标”正式启动,“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签订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合作暨远程异地评标协议》,建起了跨省市远程异地评标平台,“固原市原州区第十一幼儿园新建项目-室外附属工程”作为首个跨两省“三市”远程异地评标项目的顺利完成,开启了我市跨省公共资源交易区域合作的新模式,标志着远程异地评标的应用迈上新台阶。该项目有3家投标人,招标控制价738.54万元,中标价712.69万元,节约25.85万元,节约率3.5%,主场设在固原市,甲方代表2名、随机抽取专家1名,副场分别设在厦门市、漳州市,各抽取专家2名。

(二)典型意义。一是固原市“1+N”远程异地评标模式得到了自治区有关部门的认可,写入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工程建设项目远程异地评标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区推广。二是投标信息保密,增加违规难度。通过网上报名、网上下载招标公告、网上下载招标文件、网上答疑、网上投标、网上支付等功能的应用,投标人信息在投标截止前处于高度保密状态。特别是将招标人、投标人、代理机构和评标专家从空间和地域上实施隔离,加大了人为因素干扰的难度,使投标人、代理机构通过围猎专家实施“围标串标”等招投标行业乱象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有效杜绝可能产生的腐败风险,助推了公共资源交易的公平公正性。三是异地抽取评委,促进评标公正。因评委抽取的随机性与地域的不确定性,有效预防了专家来源集中、“熟面孔”“老关系”打人情分等廉政风险,避免了人为因素对评委的影响,不仅解决了当地评标专家数量不足、专业不齐全等短板问题,而且整合了评委资源,实现评委资源共享、提升评标专家水平,增强了评审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四是守正创新,破解难题。为有效解决远程异地评标项目由于副场资源短缺、席位点位不足等原因造成交易项目在开标后无法进行评标的问题,制定了《固原市工程建设项目就地评标“1-N”模式管理制度》,通过实行“1-N”(“1”是指在本中心评标区设一个主场评标室,“N”是指在本中心评标区设两个或两个以上副场评标室)就地评标模式,补齐了短板,克服疫情影响,有力保障了我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正常运行,实现了疫情防控与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双赢。五是远程异地评标主副场评标专家相互监督的机制初步形成。主副场专家通过音视频对评标过程、打分情况进行互相监督,目前已有两个项目在评标过程中分别由主场评标专家对评标结果提出异议和副场评标专家对评标结果提出异议后,予以废标,使评标结果更加公平、公正。六是“1+N”远程异地评标模式、“1-N”就地评标模式与开设“绿色通道”相结合,使满足开标条件的项目第一时间开评标,有效提高了项目开标率。上半年工程建设项目交易436个,占去年全年工程建设交易项目518个的84.2%(去年同期工程建设项目交易249个,占去年全年工程建设交易项目518个的48%),今年第一季度开标214个项目,较上年同期增长140.45%,占去年工程建设项目总数518个的41.1%,实现工程建设项目进场交易“开门红”,为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尽快落地按下“快进键”。七是有效预防腐败,遏制行业乱象。自治区纪委监委在宁夏纪检监察网报道固原市远程异地评标工作时指出“实行远程异地评标后,不但可以实现专家资源共享,降低招标成本,提高监督效率,还将有效预防腐败,遏制行业乱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务微信
智能问答
政务服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