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银川两级法院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积极探索实践“案件比”思维,着力构建立案前端源头化解、审执终端协调联动、破产末端有效衔接、整体合力化解信访的全流程全方位全覆盖的“立审执破访”一体化制度体系,不断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率。2020年两级法院审结一审案件54633件,未上诉48925件;2021年审结一审案件59649件,未上诉54139件;2022年审结一审案件62301件,未上诉56659件,全市法院“案件比”由2020年的1:1.12下降到2022年的1:1.1,一审息诉服判案件数及比值逐年上升,绝大多数案件在诉前和一审环节消化解决,实现案结事了,法治保障实现“更新、更好、更快”,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提升。
一是建立完善纠纷解决的专业平台,从源头减少案件发生。两级法院在降低“案件比”思维的引导下,强化多元解纷机制、深化繁简分流、加大认罪认罚适用、实质化解行政争议,创建“法院+行业”等调解新模式,协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矛盾纠纷化于萌芽、止于未诉。发挥人民调解平台优势,在线对接行业自治组织解纷力量,与银行、保险、金融、劳动、医疗等行业协会、公证处等机构签署诉源治理合作协议,聘用高校法学教授、律师、公证员、银行证券等专业人员为特邀调解员,聘用特邀调解组织79个。兴庆区法院共享法庭前端化解纠纷,法官作为法治指导员主动介入2起涉众人数较多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与街道社区人员联合进行调解并成功履行,实现了“一调解百案”。贺兰法院通过“诉前调解+司法确认”的涉企案件“绿色通道”,低成本高效率维护企业利益,涉企案件化解率达61.04%。
二是建立防止程序空转的长效监管机制,促成案结事了。银川中院出台减轻当事人讼累20项举措,持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研究制定改判、发回重审、再审案件监督管理等30余项案件质效监督管理制度,纠防上下程序空转,杜绝监管低效。一体谋划、一体推进“群众心中一件事”和“审判执行一件事”变革,要求一审程序严守法定程序,据以裁判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二审程序“能改不发”,实现有效终审。发回重审案件要经专业法官会议必要性讨论方可发回重审。再审程序“能提尽提”,减少不必要的“件”,快速纠正不当裁判。对“案件比”超过1:4的案件深入分析再审、申诉、信访缘由,举一反三,破除“一案多件”的负面边际效应,促进审判环节的诉源治理。
三是持续深化一站式建设,为高效解决纠纷注入信息化动力。研发应用“案件比”平台,推广运用宁夏移动微法院小程序进行证据交换、调解、开庭,推广“云”接访、“云”摇号、“云”立案、“云”开庭、“云”笔录、“云”送达的“智慧法院”体系,持续缩短当事人在线立案、调解、送达、庭审、执行等时间,中院网上立案率66.54%,网上缴费率93.8%,多次召开债权人“云”会议,法官在法庭线上主持、管理人在律所线上汇报,债权人在家中线上表决,办理破产效率显著提升。两级法院一站式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不断优化,“网上办”“跨域办”“掌上办”实现高效运行,建设成效引领全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