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优化营商环境
灵武市以人才“硬内核”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4-11-07   来源:优化营商环境和法规处     

今年以来,灵武市紧紧围绕“才聚宁夏1134行动”,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扭住引领产业发展“牛鼻子”,疏通制约产业发展“中梗阻”,在精准引才扩增量上出新招、在协同育才提质量上做文章、在拴心留才稳存量上用真情,实现以人才“硬内核”驱动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一是坚持靶向引才,聚焦产业需求扩人才增量。按照“缺什么、引什么”的原则,在扩圈引才上有效发力,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深化“朋友圈”。围绕奶牛养殖、现代纺织、再生资源等重点特色产业,摸清人才需求缺口,精准实施“招才引智”计划,主动对接高校“上门联姻”。组织全市13家重点优质企业赴西安、兰州高校现场签订校地企合作协议3项。上半年引进重点产业硕博高层次人才126名,灵武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3%,产才融合成效有效突显。优化“发展圈”。聚焦算力、新能源等产业高层次人才短缺现状,抢抓“东数西算”新机遇,与中国广电宁夏公司签订国家西部人工智能协同创新和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协议,坚持招商与招才并举,依托年产值10亿元的新益威科技和规划1000P算力的九川科技公司落户灵武,新引进新材料、数智经济等人才团队5个,全力打造人才招引“强磁场”。强化“资源圈”。深入开展灵籍优秀学子“引凤归巢”计划,分专业领域建立在外优秀学子人才库,搭建归巢人才精准服务产业桥梁。健全在外灵籍优秀人才联系服务机制,常态化选聘高校“招才大使”,举办“情系乡梓·引凤归巢”返乡学子家乡行系列活动,通过入企实践、观摩调研等形式推动前置引才。

二是坚持精准育才,聚焦产业发展提人才质量。注重构建“平台+竞赛+研训”一体化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搭建育才平台。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全力打造奶牛种业研究院、羊绒研发中心和长枣科技小院等人才载体54个,获批建成国家级奶产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5名疫病防控、高效繁殖等领域博士专家围绕良种奶牛培育、体外胚胎生产移植破解“卡脖子”难题,以事业平台成就人才建功舞台。完善以赛育才。举办中国(国际)亚麻纺织大会、高端奶产业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开展第一届乡村休闲旅游民宿与人才技能培训,育成技能型人才4000余人实,通过竞赛将优秀人才“筛出来”“育出来”。畅通研训育才。推动校企深度融合,2024年灵武市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实习实训、订单培养、协同科研,向企业输送学生200余人。建立特色产业发展人才咨询委员会,选树产业“成长导师”86名,推荐申报“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人、“基层之星”研修人员15人,纺织人才王兆国获自治区“塞上工匠”荣誉称号。

三是坚持诚心留才,聚焦产业规划稳人才存量。人才引进来、育出来,更要留下来,灵武市坚持结果导向,实现以情留人。推动政策落地。紧盯自治区“人才政策落实年”部署,深入开展人才政策“六进三送三问”宣讲80余场次,38名人才服务专员进企答疑解惑、收集意见,兑现区市各级各类人才生活保障、技能提升等政策资金600余万元。优化留才环境。聚焦教育、医疗领域主动链接宁夏师范大学、银川市第二中学、自治区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等资源,在人才共育、平台共建等方面畅通机制,邀请郑西卫等50名呼吸、肿瘤领域知名专家来灵技术指导、带教骨干,教育、医疗质量稳步提高,人才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做实做细服务。压实党政领导班子包联服务人才机制,26名县处级干部定期服务75名高层次人才。强化人才政治引领,推举“两委员一代表”96人,充分发挥人才参政议政、智库外脑作用。在职称评定上对产业一线技能人才“吃偏饭”,22人获批高素质农民称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务微信
智能问答
政务服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