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优化营商环境
宁夏:打造招标投标领域“数智”新引擎 助力营商环境再升级
发表时间:2025-01-26   来源:优化营商环境和法规处     

近年来,宁夏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聚焦投资主体关切,有力有序强化机制建设、优化平台功能、简化交易流程、强化监督保障,全力推进工程建设招标投标数字化、智能化,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时度效”,提升行政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添力。

一、聚焦提质增效,持续优化平台体系

一是搭建开放、安全、高效的交易平台。遵循政府主导、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原则,打造全区统一的“一网三系统”,即公共资源交易网、信息服务系统、电子交易系统以及行政监督系统,并按照“应进必进”原则,将房屋市政、水利、农业、能源等12类项目纳入平台交易。夯实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基础,推进数字证书跨区域兼容互认,依托自治区政务外网和公共云平台,实现企业CA“一把钥匙”可登录全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税务申报平台、工商登记平台、企业排污申报平台和海关申报平台。2024年,进场工程建设项目交易数量5894个,同比增长5.2%。据统计,进场工程建设项目平均每个标段参与投标的企业为6.9家,平均每亿元交易金额参与投标的企业达64.8家,进场交易主体活力显著增强,市场竞争程度保持较高水平。二是搭建规范、精准、精细的见证平台。推动住建、交通、水利、农业农村等各行业编制施工、监理、勘察设计、材料设备采购、工程总承包等23类电子招标文件示范文本。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行全天候、全维度、全过程“24小时”监测模式,将不可见的交易内容和流程以可视化形式进行对比和展现,对招标文件、流程环节、公告数据、场内活动等各环节实行见证,进一步提高监督能力和水平。三是搭建集约、便捷、优质的金融服务平台。上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金融服务系统和投标保证金电子化服务系统,印发金融服务系统电子投标保函(保单)使用管理规程,实现投标企业网上申请和缴纳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并确保投标保证金及时“原路退还”至递交账户。“十四五”以来,公共资源交易金融服务系统累计为投标企业提供电子保函19510次,释放投标企业资金压力43.6亿元,有效解决投标保证金占用的数额较大、占用时间较长等问题。

二、聚焦公平竞争,推行远程异地评标

一是统一制度规则。构建完善的远程异地评标制度体系,制定出台“一办法一规程一标准”,实现项目实施主体及其委托代理机构、专家、交易中心物理隔离,让“双盲”评审模式防范“寻租”廉洁风险。《自治区工程建设项目远程异地评标管理办法》从限额标准、监督管理、服务运行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自治区工程建设项目电子化远程异地评标操作规程》对机位维护、副场选取规则、专家费用线上支付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约束;《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远程异地评标场所及设备设施标准(试行)》对场所设置、标识标志、监控系统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确保远程异地评标工作有章可循、规范运行。二是统一调度系统。开发建设全区远程异地评标综合调度系统,实现评标资源的高效整合与科学调配。项目开标前,通过综合调度系统和短信向交易中心工作人员发送工作信息,提示做好远程异地评标准备工作;开标前一小时,根据招标人需求,系统在全区范围内随机选择副场交易中心,随机分配副场专家人数;评审结束后,电子资料同步上传,并由主场交易中心统一保存,确保评标全过程规范、透明、可追溯。三是统一执行标准。按照项目行业领域及所处区域,分别制定远程异地评标金额标准,明确适用范围。自治区房建市政工程项目中,单项合同估算价20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600万元以上货物项目、200万元以上服务项目,以及地市单项合同估算价8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400万元以上货物项目,均适用远程异地评标。2024年采用远程异地评标的项目共4738个,实现省际远程异地评标49个,有效促进招标投标活动的公正性。

三、聚焦科学精准,完善评标定标机制

一是推行“暗标评审”。印发“暗标评审”适用规则,进一步规范评审流程。在评审过程中,将技术文件打乱并随机组合,由交易系统对招标文件技术部分的格式进行筛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文件及时提醒评审专家进行处理。通过创新评标规则和技术手段,统一投标文件格式,隐匿投标人的身份信息等内容,切实保障评标专家客观评审、公正履职。同时,模块化设置评审因素和打分节点,使评标规则更加规范透明,引导投标人更加重视施工方案、质量管理体系等实质性内容,推动招投标工作更加科学、公正、高效。2024年开展“暗标评审”项目2280个标段,涉及交易金额179.87亿元。二是实行“自助抽取”。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开发专家抽取申请功能,将专家抽取功能与实时音视频技术融合,把PC端系统改造迁移至专家抽取自助一体机,通过系统自动排号、自动叫号的方式替代传统人工操作。项目授权人在完成项目报建后可将该项目授权人信息、回避信息、拟抽取专家的专业信息等录入系统,提交抽取申请。项目授权人在听到一体机叫号后进行人证比对核实身份,一体机引导协助授权人完成专家抽取工作。抽取专家过程从原来的平均耗时20分钟压减至1.5分钟,极大提高了服务效能,受到招标人一致好评。三是推进“评定分离”。率先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领域推行“评定分离”制度,细化导则和操作规程,明确适用范围、标准、定标程序及监督管理等内容,进一步压实招标人责任,促进评标专家严格评审,降低招投标交易成本。2024年,自治区承担了一项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建设任务,自治区中医医院暨中医研究院采用“评定分离”方式,结合项目特点,从投标报价、公司实力、企业信誉、团队能力等方面科学设置定标因素,完善评标方案,充分将专家的专业优势与项目需求有机结合,为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率提供了双重保障。

四、聚焦协同联动,加快推进智慧监管

一是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大数据应用加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监督工作的意见》,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招标投标全过程实施数字化监管。结合行业违法违规问题的类型、特点和发展趋势,审计部门构建各类数据分析模型,运用大数据分析、主体画像、关联关系比对等手段,精准发现数据背后隐藏的线索,探索建立穿透式监管模式。将招投标过程中交易主体产生的交易数据、行政监管部门履职产生的政务数据以及税务等部门的关联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数据目录。针对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发现的违法违规线索,依据问题类型和职责边界,分别向行政监督、公安、纪检监察等部门进行推送,并建立线索移交、办理、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确保问题线索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2024年推送往期数据11517个标段,涉及11万余个数据字段。二是开展轨迹追踪定位。依托数字见证系统,在评标区域布设轨迹定位设备,对评标活动参与人员的活动轨迹进行实时追踪。系统通过轨迹追踪定位,对评标专家活动超出限定范围、评标未结束擅自离开评标室、不同专家轨迹交叉时间过长等异常情况自动记录并触发预警,及时提示见证人员。借助这一技术手段,辅助见证人员准确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纠正现场违规行为,有效提升评标现场的监管效能,确保评标过程的公正性与规范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务微信
智能问答
政务服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