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优化营商环境
沙坡头区信用建设“多管齐下” 激活营商环境“一池春水”
发表时间:2025-09-29   来源:优化营商环境和法规处     

近年来,沙坡头区锚定信用体系建设核心任务,通过筑牢政府诚信基石、创新信用监管模式、畅通信用修复渠道、强化失信联合惩戒,构建起“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信用生态,为市场主体合规建设及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政府诚信“强根基”,账款清偿“快准精”。将清欠企业账款作为提升政府诚信、筑牢政企互信的有力抓手,构建“精准摸排、闭环销号、机制保障、源头防控”全链条工作体系,以实际行动筑牢政府公信力根基。成立清欠工作专班,聚焦拖欠主体、企业类型、账款性质(工程/货物/服务类)等维度建立细分台账,精准摸排22个机关事业单位拖欠账款130笔8000余万元。实行“清偿一笔、核销一笔”的闭环管理机制,采取压缩非刚性支出、盘活存量资产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有效提高资金使用和账款清欠效率。探索建立“信用承诺+问责考核”双轮推动机制,由拖欠单位主动承诺还款时限,将其诚信履约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与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对未按承诺期限完成清偿的单位,由分管处级领导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问责,确保清欠工作不打折扣。建立源头防拖欠长效机制,发改、财政等部门联动发力,严格审核政府投资项目资金保障能力,坚决杜绝“无预算即开工” 现象。建立政企合同全生命周期跟踪机制,对采购、招投标、履约支付等全环节实施动态监管与风险预警,严查各类拖欠企业账款行为,防止清了欠、欠了清。目前已累计清偿账款3000余万元,进度达44.7%。

信用监管“出实招”,市场秩序“提质效”。在生态环保、物业管理等14个重点行业领域实行企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推动监管效能与企业发展效能双提升。在物业管理领域,创新推出《中卫市沙坡头区物业服务管理办法》,将68家物业企业精准划分为AAA级(3家)、AA级(21家)、A级(37家)、B级(4家)、C级(3家)五个信用梯队,实施差异化监管策略:对A级以上信用优质企业推行“简化监管”模式,减少日常检查频次,在财政补贴、政策扶持等方面倾斜支持;对C级信用风险企业实施重点监管,提高检查频率,同时通过官方媒体渠道向社会公示其信用状况,借助社会监督倒逼企业整改提升,实现合规企业检查“无事不扰”与风险企业监督“无处不在”有机统一。在纳税监管领域,落实《纳税缴费信用管理办法》,将信用监管与纳税服务深度融合,把风险预警作为纳税服务的 “先手棋”,针对新办企业开设“开业第一课”,系统讲解纳税政策、信用规则与风险要点,筑牢企业诚信“根基”;针对特定行业定制“税收风险指南”及典型案例集锦,让风险防控更具“靶向性”“可鉴性”;针对重点行业制发《企业涉税风险自查指引》,指导企业自主排查、及时堵塞税收风险漏洞,推动“合规经营、诚信纳税”成为企业自觉习惯。发挥诚信纳税激励作用,为高信用等级企业开通发票申领、退税审核等“绿色服务通道”,兑现留抵退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红利”,指导企业依托良好信用申请“银税互动”贷款,缓解资金周转难题,切实让信用成为企业“无形资产”,提升企业在融资贷款、参与招标、争取合作项目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信用修复“优服务”,企业重建“轻上阵”。全面推行“两书同达”机制,将《行政处罚决定书》与《信用修复告知书》作为“配套文书”同步送达,精准告知企业行政处罚内容、信息公示期限、修复资料清单、异议申诉渠道等要素,实现修复指引“靶向送达”。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推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与“信用中国”行政处罚信息协同修复,企业提交一次申请即可同步更新两大平台信息,真正做到“信息共享、结果互认”“一次申请、同步修复”。创新集成“线上+线下”服务矩阵,通过政府网站、微信群等平台宣传信用修复渠道,推行“零见面”“零跑腿”全程电子化办理,让企业“网上办”“快捷办”。将信用修复纳入政务服务中心“综合专窗”,为企业提供从咨询到办结全流程服务,对符合修复条件的申请“即收即审”,目前已累计下达“两书同达”96件,协助29家市场主体完成信用修复,让失信主体在规范指引下“纠错重生”,轻装上阵再启发展之路。

失信惩戒“筑防线”,织密诚信“约束网”。以严格落实失信惩戒制度为核心,强化部门协同、完善惩戒体系、突出联合约束,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失信治理格局,切实压缩失信主体生存空间,推动社会诚信建设向纵深发展。公安、市场监督等部门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实现失信信息实时共享,针对恶意拖欠账款、合同违约、虚假承诺等严重失信主体,依法纳入失信名单,同步推送至“信用中国”等平台,扩大失信行为曝光范围,强化社会监督。实施 “组合式” 惩戒措施,对市场主体实施市场准入限制、政府项目投标禁入、财政资金支持限制,对失信企业负责人叠加任职限制、评优评先否决等约束,形成“企业失信、个人受限”的联动效应,倒逼市场主体及相关责任人坚守诚信底线。已累计将820名自然人、156家企业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对相关主体 限制高消费1074人次,公开曝光失信名单6期,以“曝光+惩戒”的双重压力,引导市场主体主动纠正失信行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务微信
智能问答
政务服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