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优化营商环境
宁夏: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工作 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发表时间:2025-10-10   来源:优化营商环境和法规处     

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义,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宁夏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的决策部署,以公平竞争审查为重要抓手,通过健全机制、严格审查、强化监管、创新方法,持续破除市场壁垒、规范竞争秩序,为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大局贡献了坚实的“宁夏力量”。

一、高位统筹,系统谋划,构建权责清晰的“制度闭环”。将公平竞争审查工作作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举措,强化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监督”的工作格局。一是强化政策引领,筑牢制度根基。 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强化反垄断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意见的若干措施》《自治区公平竞争审查第三方评估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性文件,将公平竞争审查工作全面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考核与优化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以刚性指标明确审查标准、规范审查流程、压实审查责任。2025年,进一步将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列为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推动审查工作与重大改革任务同部署、同落实。二是健全组织体系,凝聚治理合力。 成立自治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委员会,作为统筹协调全区公平竞争治理工作的“总指挥部”,创新建立“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多元协同治理机制,推动各方联动,形成齐抓共管格局。完善公平竞争审查与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衔接治理,2021年以来,全区累计废止和修订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400余件,查办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案件7起,纠正不当干预行为5起,有效规制了隐性准入壁垒、要素流动障碍等深层次问题,促进了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三是压实审查责任,严守政策关口。 在全区政务协同办公系统中强制增设公平竞争审查环节,明确凡涉及经营者经济活动的政策文件,必须100%履行审查义务。制定《自治区公平竞争审查会同审查工作指引》,建立“三审三核”工作规程,严防审查“走过场”。2025年以来,累计会审县级以上政府及人大相关政策措施656件,修改调整139件,守住了重大政策的“公平底线”。

二、精准发力,靶向施策,筑牢审查质效的“质量防线”。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以严格审查、专项整治、智能赋能提升审查实效,切实防范不当干预市场竞争行为。一是强化重点领域审查。紧盯市场准入、产业发展、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关键领域,持续压实“起草机构初审、法制机构复核”的责任链条,确保政策措施符合公平竞争要求。今年以来,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梳理排查市场准入相关文件808件。通过审查修改调整不符合标准文件42件,重点纠治了限制市场准入、影响生产经营成本等问题,有效维护市场公平秩序。2025年前三季度宁夏民营企业中标交易数、交易额分别增长20%、48%。二是创新智能审查模式。构建“国家级平台+区级特色应用”双审查体系,在应用市场监管总局全国统一智能审查系统基础上,引入本地区特色化第三方AI审查系统,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特点和现状,综合分析研判差别化补贴、指定交易、抬高准入门槛等违规表述,提升问题文件识别效率,以信息化手段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工作提质增效。三是完善监督保障机制。制定《自治区公平竞争审查抽查工作实施办法》《举报处理工作规范》,公布公平竞争审查问题线索举报受理方式,以制度保障监督的常态化与规范化。2025年以来抽查政策措施487件,督促政策措施起草单位及时整改28份问题文件。针对消费券发放、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提前印发预警提示函;对审查程序不规范的单位制发提醒敦促函5份,形成“抽查-整改-反馈”的监督闭环。

三、守正创新,氛围营造,培育公平竞争的“良好生态”。立足实际、大胆探索,推出一系列特色举措,推动公平竞争审查从“被动合规”向“主动提质”转变。一是定制化工具赋能审查。针对第三方评估发现的部门工作堵点,聚焦发改、财政、商务等17个重点部门核心职能,量身定制《公平竞争审查指导手册》,深度剖析各部门政策类型及潜在竞争风险点,分类罗列设置不合理准入条件、地方保护等典型案例,提供“对照清单”式审查指南,有效预防了行政垄断风险。二是刚性约束倒逼责任落实。推动将公平竞争审查实质性纳入《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工作规则》,明确凡提请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规章、政策文件等,必须完成审查方可提请会议审议,倒逼政策起草部门主动履行审查责任,实现审查工作从“要我审”到“我要审”的根本性转变。三是多维宣传营造浓厚氛围。以“统一大市场、公平竞未来”为主题,深入开展公平竞争政策宣传周活动。线上通过政府官网、短视频平台发布政策解读,开展互动问答;线下推动公平竞争政策进党校,组织专题培训24场次,覆盖领导干部及中青年干部近千人,发放宣传材料1.4万册,营造了鼓励创新、公平竞争的浓厚氛围,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与创新动力。截至目前,实现独角兽企业“零突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超过3200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政务微信
智能问答
政务服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