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宁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制定的规划《纲要》各项主要指标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水土保持率、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7项指标提前完成;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预期寿命等15项指标进展符合预期;规划确定的306项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部署的137项重大工程稳步推进。
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十四五”以来,宁夏R&D经费年均增长11.6%,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1.4倍,科技型中小企业增长3.7倍。建成宁夏高等研究院、六盘山实验室、贺兰山实验室,在上海、深圳布局宁夏科创中心,搭建起“东西联动、内外协同”的创新网络。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球最大工业级铸造砂型3D打印机、全国首套特大型风电轴承装备等“国之重器”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创新动能的充分释放,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活力,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3920亿元增长至5500亿元,年均增长5.8%,增速连续4年保持全国前六。
二、城乡融合加速发展。在全国率先出台统筹“两化一振兴”政策体系,搭建起纵贯五级、覆盖全域的“1+1+9”区域经济布局,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8.2%。银西高铁、中兰高铁、银昆高速、乌玛高速相继通车,大幅缩短跨区域通行时间。银川都市圈、清水河流域等6个重大供水工程全线通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率分别达98%和92%。累计建成35个特色小城镇、200个美丽宜居村庄,充电桩、光纤网络、5G网络全域覆盖,让城乡居民共享同等便利。
三、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累计完成营造林326.4万亩,荒漠化和土地沙化面积连续缩减近8%,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1.7个百分点。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连续保持在80%以上,劣Ⅴ类水体、城市黑臭水体持续保持“动态清零”,城市建成区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连续保持100%,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3年获优秀等次。碳达峰“1+N+X”政策体系全面建立,节能减排“十项重点任务”加快实施,建成全国首个废水近零排放工业园区、首个“纯绿电小镇”、首个虚拟电厂管理系统及宁夏首条近零碳智慧高速公路。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占比达到60%。
四、改革开放有力推进。在全国率先开展“四水四定”试点,“六权”改革、农业设施抵押融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多项改革经验在全国交流推广。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稳居西北第一,市场主体从71万户增加至84万户,民营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48.8%提升至49.4%。成功举办3届中阿博览会、5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在宁设立实体机构,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落地宁夏。对外合作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重点外贸企业从65家扩大到260家,实际使用外资年均增长10%,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9.8%。
五、民生水平显著提高。城镇新增就业年均稳定在8万人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0年的25735元跃升至2024年的33355元,年均增长6.7%,城乡收入比从2.57缩小至2.34。完成21.2万户老旧小区和城中村危房改造,城市集中供热标准从18℃提至20℃,容缺化解23万户家庭房产证“办证难”问题。新增各类教育学位超14万个,普通高中升学率从60.9%提升至7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54.7%提高到60.5%。3个区域医疗中心建成投用,新增3000多张医疗床位,人均预期寿命从76.58岁提高到77.9岁,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建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长城非遗展览馆等文化场馆,体育公园建设实现了县级全覆盖,全方位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回顾“十四五”,宁夏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多,取得的成果比预期的好。展望未来,“十五五”时期,宁夏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乘势而上,书写更加浓墨重彩的发展新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