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宁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在全局上用力,从关键处破题,纵深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往深里走、往实里落。
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抢抓国家支持宁夏建设先行区、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等重大政策机遇,持续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出台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实施意见和改革方案,形成了一批实打实的改革成果和发展成果。一是先行区建设推进机制持续完善。争取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支持宁夏建设先行区实施方案,在黄河流域率先颁布实施先行区促进条例,出台实施先行区评价核心指标体系、“四水四定”实施方案等“1+1+9”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文件,形成支撑先行区建设的政策框架。开展“四水四定”试点,推动地级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二是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加快建设。编制完成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抽水蓄能、氢能、储能、充电基础设施等一系列规划方案,出台实施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宁夏电力中长期交易规则、电力辅助服务市场运行规则,实行“年+月+周”交易方式。率先建成国家第一批300万千瓦“沙漠、戈壁、荒漠”光伏基地。截至2025年8月底,宁夏新能源装机规模达到5050万千瓦,占电力装机比重达到60%,光伏超过火电成为全区第一大电源。三是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全面落实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布局,加快算力供给侧变革,出台宁夏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宁夏枢纽节点建设方案、数字宁夏“1244+N”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人工智能+”行动方案、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构建起支持全区大数据、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建成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10个,银川市、固原市成功入选全国“双千兆城市”,银川市建成投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芯片软硬件适配基地,中卫市智算规模位列全国十大集群第三,宁夏成为国家唯一的网络枢纽和互联网交换“双中心”省区。四是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不断健全。建立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项目统筹机制,出台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及能源、交通、建材、有色、教育、标准计量等“双碳”领域配套政策,构建了“双碳”“1+N+X”政策体系。全面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出台生态产品开发利用产业目录、绿色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目录,利通区现代化灌区建设项目入选水利部合同节水管理和金融支持水利典型案例。
二、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市场经营主体活力有效激发。持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大力实施市场主体梯次培育计划,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一是国资国企改革进展顺利。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符合条件的区属企业集团及各级子企业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区属企业集团及各级子企业经理层成员全部实现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完成区属34户“两非”“两资”企业和24户“僵尸企业”出清,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率达99%,被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列为典型案例。二是民营经济活力持续增强。连续三年召开全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营商环境全方位提升推进大会,成立民营经济发展促进局,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31条、29条、三年行动计划,配套金融、财政、科技、人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调动民营企业投身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建立与民营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创新实施便企高效办事、资源要素保障、金融助企惠企、企业降本减负等“十项机制”,加快培育优质市场主体,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上线运行宁夏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服务万家以上个体工商户盘活经营资本。“十四五”以来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6.27%,占GDP比重接近50%。三是开发区改革深入推进。将33家开发区整合优化为24家,银川高新区、石嘴山高新区、银川经开区等4个开发区被认定为国家级开发区,固原经开区、中卫工业园区、太阳山开发区等20个开发区被认定为省级开发区。出台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修订完善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面推行“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开发区入驻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较改革前增长近一倍。
三、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出台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等实施意见,大力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持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一是市场基础制度全面夯实。产权保护全面加强,国有产权、非公有制经济产权、知识产权等领域保护全面提升。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实施,全覆盖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妨碍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做法及时清除。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持续向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加强,出台自治区社会信用条例,建立健全失信企业信用修复机制,全面推行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银川市成功创建宁夏首个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二是要素配置效率全面提高。制定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方案,组织开展人才培养储备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改革、促进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模式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平罗县、彭阳县、泾源县、原州区国家级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扎实推进贺兰、平罗、盐池、中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国家级试点。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体系建设,各类资源要素实现进场交易。三是市场环境和质量全面提升。市场基础设施持续完善,银兰高铁全线开通,银川河东国际机场迈入千万级大型机场行列,银川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成为宁夏首个国家物流枢纽,银川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全国建设名单。市场质量有效提升,出台自治区质量强区建设纲要,国家葡萄酒、枸杞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宁夏)批准成立并投入使用。市场环境全面提升,深入推进“双随机、一公开”、“互联网+监管”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严厉打击侵权假冒伪劣,深入开展“铁拳”等各类专项行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四、创新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宏观经济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强化发展规划和宏观调节,统筹推进各类政策紧密配合,经济治理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宏观调控精准有效。充分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十四五”规划纲要出台实施,并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授予“优秀成果奖”。持续优化经济运行分析机制,不断升级丰富政策“工具箱”,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大关。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城镇新增就业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加强价格调控管理,规范政府定价行为和收费管理。二是财税金融支撑有力。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现代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一体化管理机制,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推进税收征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政府债务管理制度逐步健全。金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制度机制持续完善,设立“全国股转系统北京证券交易所宁夏服务基地”,吴忠市、石嘴山、平罗县入选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名单。三是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出台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累计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500多项。建立宁夏特色营商环境评价体系,畅通12345政务服务企业热线,健全营商环境投诉“直通车”制度和投诉举报处理机制,企业满意度明显提高。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健全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宁夏水电气暖网联合报装“一件事”工作入选国务院第一批“高效办成一件事”经验做法汇编,整体改革持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十五五”时期,宁夏将着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宁夏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