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全区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和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拓展内陆开放新领域新空间,对外开放取得良好成效。
一、强化开放引领,经贸平台作用凸显
一是中阿博览会成果丰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战略,深化对阿经贸合作,办会机制不断完善,办会模式推陈出新,3届中阿博览会累计形成合作成果1011个,涉及基础设施、先进农业、生态治理、绿色能源、医疗健康、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成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平台。二是葡萄酒之都更加响亮。建设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举办5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设立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宁夏交流合作中心,成立全球葡萄酒旅游组织(GWTO)宁夏学院,2024年出口葡萄酒124.75千升,葡萄酒成为宁夏“紫色名片”。三是西部数谷逐步成形。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宁夏枢纽节点,举办2届西部数谷算力产业大会和2023中国算力大会,建成全国首个“万卡级”智算基地和美利云、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数据中心,智算算卡达到11.6万张,为奇虎360、百度、腾讯等多家知名企业提供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搭建“东数西算”交流合作桥梁。
二、推进设施联通,开放通道呈现活力
一是陆海联通扎实推进。银川至西安、兰州高铁建成运营,包头至银川高铁加快建设,运营东向“一单制”铁海联运班列,打通西向至中亚、北向至俄罗斯和南向陆海新通道国际货运通道,联通中亚、西亚、南亚及欧洲市场,带动我区枸杞、双氰胺、蛋氨酸、硅锰合金、轮胎等特色产品出口,实现锰矿、亚麻籽等大宗商品进口。2024年国际货运通道发运7998标箱,货值1.75亿美元。二是航空枢纽不断夯实。银川河东国际机场驻场运营航空公司27家,驻场运力13架,开通90多个城市140余条航线,中卫、固原支线机场航班逐年增加,航线网络覆盖国内主要城市,辐射西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发展货运包机和腹仓带货业务。2024年全区机场旅客吞吐量935.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71万吨。三是数字通道方兴未艾。深化中国(银川)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建成运营银川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培育数字经济产业园等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实现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模式异地报关,建成银大门跨境电商体验中心和跨境电商人才实训基地,引育跨境电商企业215家,在乌兹别克斯坦、泰国、蒙古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运营海外仓15个、总面积10.4万平方米。
三、做实园区载体,开放经济多元发展
一是促进园区开放发展。银川综合保税区海关综合监管中心投入运营,培育发展亚麻籽、绿色食品等保税加工实体产业。银川公铁物流中心集聚发展仓储物流业态,打响“一单制”公铁海多式联运品牌。石嘴山保税物流中心开展锰矿、钽矿、钾肥、苜蓿草等保税进口业务。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园区加快建设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参与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二是对外贸易稳步前行。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越南、马来西亚、巴西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入我区10大贸易伙伴行列,有进出口实绩外贸经营主体超过700家,进出口商品种类2000多种,机电、高新技术、有机化学、医药材及药品、农产品等优势特色产品出口比重60%以上。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06.1亿元,4年年均增长13.7%。三是利用外资结构优化。现有活跃外商投资企业280家,外资来源地涉及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从传统的农产品种植加工、制造业、餐饮住宿逐步扩展到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污水处理等领域,德国舍弗勒、韩国晓星等世界知名企业在宁投资。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2.95亿美元,4年年均增长2.1%。
四、拓展开放路径,内外合作持续深化
一是区域合作更加务实。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地区交流合作,与国家部委、央企及广东、福建、上海、浙江、新疆、兵团、甘肃、陕西等省(区、市)签署深化合作框架协议,闽宁产业园、苏银产业园等东西共建园区发展良好。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组织实施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400余项,建设宁夏上海科创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知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二是招商引资质效提升。聚焦重点地区和目标企业,依托重点招商项目数据库开展精准招商,推进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和本地“链主”企业集群式招商,举办宁夏与央企深化产业合作招商推介会,引进实施一批强链补链壮链延链项目。2024年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576个,实际到位资金1854亿元。三是国际合作有序开展。在3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投资企业155家,2024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029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2708万美元。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开展清洁能源、设施农业、防沙治沙等国际技术合作,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落地宁夏,开展国际中文教育、卫生健康、文化旅游等多领域人文交流活动,荣获“国际友好城市杰出贡献奖”。
五、积极探索实践,开放环境不断提升
一是外商投资更加便利。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负面清单以外领域严格实行“非禁即入”,内外资企业同等享受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业务牌照和资质申请、土地出让等有关扶持政策,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外资企业推行住所(经营场所)申报承诺制,为外资企业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服务。二是对外贸易更加便利。实施智慧海关建设和“智关强国”行动,实现全国通关一体化,高水平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巩固压缩整体通关时间,推动“两步申报”“两段准入”通关模式,将“时点申报”变为“过程申报”,降低进出口环节合规成本,创新开展“属地清关、转关运输、口岸出境”等通关便利化措施。三是资金往来更加便利。引进和组建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60余家,拓展跨境人民币业务,优化涉外税收服务,90%的纳税申报和行政审批业务全过程全环节网上办理。建立贸易金融联动机制,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满足外贸外资企业线上融资服务需求。2024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28.69亿元,办理出口退(免)税14.11亿元。
“十五五”时期,我区将围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突出区域开放特色,夯实开放产业基础,加快开放通道建设,丰富开放平台载体,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奋力开创内陆地区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