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寺堡区立足“移民致富+产业转型”双重定位,以“三个清单”为抓手,创新构建“两化一振兴”工作体系,积极探索移民地区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机制创新激活发展动能。对标表自治区、吴忠市“两化一振兴”战略部署,建立“1+3+N”工作推进体系,成立统筹协调机制,构建“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三个清单,配套出台N项具体措施,通过“部门提报-乡镇对接-集中论证-会议审定”四轮联动,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17项核心指标分解到具体职能部门,建立“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机制,确保“清单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时效化”。
产业融合赋能乡村振兴。依托资源禀赋,建立“合作社+基地+农户”全产业链模式,发展“六特”产业,形成了紫色、金色、绿色等多张靓丽名片。植酿酒葡萄4.4万亩,年加工3.5万吨,产值达7亿元;种植黄花菜4.3万亩,年产鲜菜产量5.25万吨、干菜产量7500吨,产值3.45亿元;种植枸杞1.62万亩,产值达2.2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1.42万亩,设施瓜菜种植面积达到1.36万亩。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建成并网561万千瓦,占宁夏总装机容量13.4%,其中320万千瓦风电项目,年发电量达70亿千瓦时,241万千瓦光伏项目,年发电量38亿千瓦时。
项目建设夯实城乡基础。2025年“两化一振兴”实施的60个重大项目中,新型工业化项目占据主导地位,投资20亿元的华芯紫辰半导体化合物晶体产业化项目填补宁夏空白,预计年产值20亿元;中泰新源年产6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建成后将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在新型城镇化领域,投资6.3亿元实施21个基础设施项目,包括河西至和兴公路改造工程,建成后将缩短县域南北通行时间20分钟。乡村振兴方面,投资19.8亿元推进19个富民项目,如杨柳村高标准农田及现代化灌区建设项目,通过“跨村联创”模式带动村集体年收入增长至15万元以上。
改革创新破解融合瓶颈。在要素配置上,创新“飞地经济”模式,与泉州共建闽宁现代示范产业园,引进3家闽籍企业,总投资8亿元,现已到位资金3.5亿元;深化“六权”改革,2024年跨区域交易农业用水1500.2万立方米,盘活闲置土地3200余亩,发展林场林果、林草等多种复合种植2000亩,梳理排污权抵押融资意向企业3家,完成2笔排污权交易。在社会治理领域,构建“15分钟生活圈”,建成2个闽宁“党建+”邻里中心,融合养老、医疗、就业等服务;推行“厂播”“村播”等新业态,涌现出“村支书丫丫”等以村支书为代表推动产业宣传的典型,培育出“00”后电商主播康艳、王雅瑾等典型,2024年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4200万元,网络零售额实现1.8亿元。
民生改善共享发展成果。通过“产业+就业”双轮驱动,实现移民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余万元,增长8.2%;开发公益性岗位715个,建成零工市场1个,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65人次。2025年“两化一振兴”公共服务方面,实施弘德中学等民生项目12个,深化闽宁医疗协作,建成康复医学科等4个特色科室,持续夯实教育医疗等惠民生发展基基础,用心用情为民办实事,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