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区作为黄河沿线核心腹地,吴忠市的主城区,不仅赋予了我们生态优先的发展使命,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以工代赈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和先行区建设中的多重价值。近年来,我们始终坚守以工代赈“赈”的初心,紧扣“项目建设+就业增收+技能提升+生态改善”的综合目标,创新管理机制、强化精准施策,推动以工代赈工作从“重建设”向“建管并重、赈效并举”转变,2023年以来,利通区累计实施以工代赈项目13个,总投资8480万元,争取到以工代赈资金5455万元,已完工10个,共发放劳务报酬1767.57万元,惠及群众2100余人,实现了“修一条路、绿一片岸、富一方人”的多重效益。
一、精准谋划:锚定“三维导向”,筑牢项目生成根基
项目是以工代赈的载体,精准谋划是项目见效的前提。我们始终坚持“政策契合、民生急需、生态适配”三维导向,构建科学高效的项目生成机制,确保项目建在群众心坎上、落在发展关键处。
一是紧扣政策导向谋项目。深入研习《国家以工代赈管理办法》及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相关文件要求,聚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配套、生态保护修复三大重点领域,建立“县级统筹、部门协同、乡村申报、专家评审”的项目储备库制度。指导乡镇精准把握项目申报条件、投资标准、劳务报酬比例等核心要求,确保项目申报既符合政策规定,又贴合利通区发展实际。2025年获批的9个项目,全部集中在农村道路硬化、水利设施修缮、人居环境整治等政策支持重点领域,政策契合度达100%。
二是聚焦民生需求立项目。坚持“先有群众、后有项目”原则,全面摸排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优先选择群众参与意愿高、受益面广的公益性项目,让项目建设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金积镇郝渠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正是基于村民反映强烈的“道路泥泞、垃圾乱堆”问题谋划实施,项目建成后不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带动105名当地群众实现就地就业,获得群众广泛好评。
三是立足生态优势融项目。依托黄河岸线独特生态资源,将以工代赈项目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深度融合,重点谋划实施沟渠治理、环境整治等生态类项目,实现“建设一处工程、修复一片生态”。板桥乡路沟湖沟及清三沟整治项目,在完善灌溉管网、沟道护坡等农业配套的同时,同步实施退水沟治理,既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又筑牢了黄河支流生态屏障,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二、机制创新:破解“三大难题”,激活项目实施效能
我们打破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束缚,从审批流程、劳务保障、建设模式三个关键环节入手,大胆创新、精准发力,有效破解了项目推进慢、群众受益少、管护不到位等突出问题。
一是优化审批流程,破解“落地慢”难题。针对小型公益性项目审批环节多、周期长的问题,简化立项、招投标等手续,明确乡镇为责任主体,建立项目“集中评审、部门联审、速审速批”的“绿色通道”。2023年实施的渔光湖村肉牛养殖园区项目,为移民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唯一一个养殖业以工代赈项目,从项目报审到审批仅3天时间,确保项目快速落地建设。
二是创新建设模式,破解“受益少”难题。在2025年项目实施中,创新推行“国企带村镇”建设机制,在项目初步设计编制时,乡镇明确不进行公开招标,由国有企业直接承担建设任务,有效省去了施工企业税费、招投标代理费等中间费用107万元,节省资金用于增加用工数量、提高劳务报酬标准,让群众受益最大化。建立“劳务报酬专户管理+一卡通直发+人社监管”机制,由区人社局开展用工劳务报酬直接监管,确保劳务报酬及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
三是健全管护机制,破解“管不长”难题。探索“资产折股量化+后期管护就业”模式,将项目形成的固定资产全部纳入村集体资产管理。金积镇日光温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优先聘用参与项目建设的群众担任管护员,签订长期管护协议,给予合理劳务报酬,实现“建设有收益、管护有岗位、长效有保障”。
三、强化赋能:聚焦“三个提升”,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我们始终坚持“赈”“育”结合,在带动群众增收的同时,注重技能提升和观念转变,推动以工代赈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赋能转变。
一是强化组织引导,提升推广覆盖面。强化组织统筹,聚焦重点项目与农业领域深耕以工代赈推广。重点项目方面,推进2024年人居环境整治和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以基础设施提升带动就业;农业领域重点实施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配套等项目,通过土地整治、温棚改造等建设赋能产业。2025年推广“重推”“农推”项目5个,累计带动950名群众就地务工,发放劳务报酬超1300万元,让政策红利精准覆盖乡村发展与群众增收。
二是聚焦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推广“以工代训”模式,结合项目建设需求,开展建筑施工、水利管护等针对性技能培训,让群众在务工过程中掌握一技之长。2023年以来,累计开展技能培训1800余人次,群众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三是突出规范管理,提升工作影响力。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的精准指导、从严督导与常态化检查下,我们始终围绕规范管理核心,健全“前期审核、中期督查、后期验收”全流程闭环监管机制,刚性落实“四议两公开”等制度要求,确保项目程序规范、质量过关、效益明显。得益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的全方位赋能与高标准要求,项目整体建设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政策综合效益充分释放。
利通区以工代赈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项目谋划精准度有待提升、技能培训针对性需进一步加强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市县的先进经验,持续深化项目谋划,强化技能培训,健全长效机制,推动以工代赈工作再上新台阶。我们将持续加强与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沟通对接,加强与兄弟县区的交流协作,共同探索以工代赈工作新路径、新方法,我们坚信,在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的指导支持下,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以工代赈必将成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