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红寺堡区紧扣“规划、兴业、夯基、富民”总要求,以“五大工程”为抓手,锚定清单目标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规划引领优布局。立足“专业功能县城”定位,构建发展、空间、专项“多规合一”规划体系,依托“一屏双核、三带四区”空间格局,强化罗山生态屏障功能,凸显中心城区与太阳山镇“双核”辐射,激活两大产业集聚带联动效应。完成65个村庄分类划定,明确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三类村庄发展路径,实现差异化引导、精准化布局。
强基兴业增动能。农业产业化提质增效,特色农业种植达20万亩,肉牛、滩羊饲养量分别达14.06万头、84.38万只,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超70%。工业稳增长成效显著,实施产业园产值倍增计划,11个重点工业项目加快推进。服务业活力迸发,投入政府促消费资金400万元,撬动消费4000万元,“两新”机遇下产业协同发展态势初显。
固本夯基提质效。城乡建设一体推进,实施17个城市更新项目,新增商住房65.62万平方米,铺设雨污水管网248公里;投入4000余万元建设5个和美乡村,农村路网密度达48.5公里/百平方公里,水电路网实现户户通。公共服务均衡普惠,新增教育学位2610个,61个医疗帮扶团队下沉,县域内就诊率93.15%;三级综治中心全覆盖,三星级以上村党组织占比92%,乡村治理效能持续提升。
宣教富民促增收。深化政策宣讲与为民办实事,落实民生“微实事”3万余件,培育“红融融”铸牢品牌,教育引导群众知晓福从何来、惠自何处,增强感恩奋进意识。健全防返贫监测机制,实现精准预警帮扶。多措并举促增收,推动65个行政村分布式光伏建设,通过劳务输出带动5.11万劳动力就业创收9.19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